经典“活”起来 文物“动”起来(图)
来源:ATFX 发布时间:2022-08-30 05:43:01
转自:天津日报
走进《溪山行旅图》,跟随作者李光复遍览无边山色;伴随钢琴家郎朗的琴声,在明代画家徐渭《杂花图》中感受水墨交响……日前,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以“诗画合璧”的全新方式解读经典诗词名画,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从刚刚收官的《中国考古大会》到《诗画中国》,文化类节目不断上新的同时,通过创意十足的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流行起来。
传统新解,让经典艺术可亲可感
《诗画中国》将诗画这两种文化载体紧密结合,让高雅的经典艺术变得更加亲切可感。节目深化“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以中国经典名画为内容载体,以经典诗词引发出其中的精神内核,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与多元艺术形态为传统诗画作品赋予新时代的表达。
首期节目中,钢琴家郎朗置身明代画家徐渭的《杂花图》卷中,十三种花草果木、三首中西方经典音乐在黑白琴键与舒展水墨之间交融,呈现出等量齐观的自然景观;来自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者化身《昭陵六骏图》中的六匹战马,在铿锵战鼓声中威武奔腾,映照出雄壮的大唐气象;演员曹磊与歌手谭维维分饰元代诗人、画家王冕及其精神世界里的墨梅,在跨时空对话中演绎《墨梅图》中“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梅之风骨;任敏、王西、陈添三位舞者跃入水下,于巨大的《水图》画轴之间舞出南宋马远笔下的十二种水形、水意,传递着“上善若水”的启示。
作为节目中的赏卷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等嘉宾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呈现出一幅赏心悦目的中华文化壮美图景。
遗址新生,打破空间局限传递考古魅力
大型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近日收官。节目首创的“探秘空间”演绎模式打破了时空局限,利用前沿科技复现各大遗址的鲜活风貌,带领观众经历一次次时空穿越,回到历史现场。
《中国考古大会》用现代化、科技化、机械化的舞台表现形式为文化类节目创新打开了新思路。从以“罗盘”为灵感呈现“满天星斗”的大气舞美设计,到真实模拟考古现场视角的机械升降座席,再到针对每个考古遗址设置的“视+听+触”XR场景,借助技术手段突破时空局限,让每期舞台都变成浓缩遗址前世今生的灵动载体。
节目选取良渚遗址、贾湖遗址、周口店遗址等13个在中国百年考古中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明星遗址”,作为中华大地上“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多样化、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了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在考古文物选取上节目组也颇费思量,用历史实物展现考古并不枯燥。如第三期节目中,向观众展示北京周口店遗址猿人洞中一本40米厚的“无字地书”如何以科技破译;第九期节目中,用6个独立的精美场景揭开秦始皇陵的“真容”;在“考古实验室”环节,节目组“破解兵马俑的颜色之谜”后,“有一种紫叫中国紫”随即登上热搜话题榜,“中国紫”也引发了年轻观众对于先民智慧和民族美学的惊叹。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不断出新出精,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跨越。有志于传统文化创新的电视人以创新手法激活传统文化,打通各个年龄层、知识层、审美层和话语层的观众圈层而获得普遍共情,实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破圈传播,引发了全社会的传统文化热、国潮国学风。
本文地址: https://www.atfxchn.cn/jjsj/211532.htm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