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学调水保秋粮
来源:ATFX 发布时间:2022-08-29 06:07:00
转自:农民日报
“来了、来了、庄稼的‘救命水’来了,这下村里的1.2万亩水稻保丰收就有希望了。”8月19日晚上10点,看到河道里来水了,安徽滁州定远县藕塘镇朱集村党总支书记潘延安尤为兴奋。朱集村地处丘陵地带,属于易旱区。当前,村里的水稻大部分正处于乳熟期,急需用水。定远县科学调度,上游江巷水库果断放水,为沿线良田送来了“甘霖”。
8月20日上午10点,见河道里的水涨起来了,守在大朱提灌站的潘延安立即开启水泵。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取水渠中的水进入提灌站后,变为一股强劲的水流涌入岸边的主灌渠,随后经过各条沟渠哗哗地流入一块块稻田。这几天,潘延安和几名村干部连续奋战在大堤上,按照先灌正在散籽的“早稻”、再灌晚一点的“麦茬稻”的原则,协调引导村民分时、有序放水,把全村1.2万亩水稻全部灌溉一遍,有了这一遍水,丰收就有保障了。
江巷水库是定远县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于去年建成开始蓄水,除保障人饮用水外,在今年的抗旱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江巷水库管理处副主任胡运涛介绍,水库7月27日至28日对二龙乡、大桥镇抗旱调水71万立方米,8月17日至19日对大桥镇、仓镇、界牌集镇、藕塘镇4个乡镇紧急抗旱调水150万立方米,支援群众抗旱保苗。据定远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介绍,由于地处江淮分水岭,缺水易旱是常态,定远县提早研判,从去年秋季就开始蓄水保水,为今年抗旱打下良好基础。
今年旱情发生后,定远县委、县政府迅速行动,把抗旱保苗、抗旱保人饮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中心任务,全力投入抗旱行动,实行6次人工降雨,抢提外水1400万立方米,完成炉桥电灌站五级站至解放水库22公里干渠清淤工作。据统计,全县已累计投入抗旱人数7.98万余人、防汛抗旱经费5604万元、抗旱机械3.1万台(套),发挥22座国管水库和321座小型泵站在“泵站串塘”抗旱中作用,累计提放水2亿立方米,解决全县22个乡镇145.1万余亩作物抗旱用水。截至目前,该县蓄水量2.1亿立方米,占总蓄水能力37.7%。全县在地作物196.2万亩,除高岗地区旱粮受轻旱外,其他均长势良好。
缺水地区调水抗旱,水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生产同样需要抗热。8月23日,在滁州明光市招姓镇后府村的秋粮田里,记者看到连片种植的水稻一片金黄、颗粒饱满。再过十多天即将迎来正式收割。“今年遇上高温大旱,水稻还能长得这么好,我相当满意。前年第一次接触‘荃香优89’这个品种,当时主要是觉得打出来的米质好、香,却没想到耐热性这么好。”种植大户刘本华告诉记者,她是4月中旬开始栽种的水稻,种下去后就一直没下过雨。往年种植期间,电灌站最多开一两次即可。而今年村里统一开电灌站,前前后后一共给水稻田灌了3次水。
“高温干旱对于粮食生产极为不利,有水源的地区要加大灌水频率,农户也可以喷施叶面肥来增加田间湿度。通过田间管理应对热害天气。”正在田间指导抗旱保粮的研究员汪社宽表示,后府村这片水稻田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依然表现优异,每亩地有望达到750-800公斤。“异常天气是对农业生产者的极大挑战,同时也是考验种子表现的最佳年份。良种和良法的组合才能成为粮食丰收的‘密码’。”
本文地址: https://www.atfxchn.cn/jjsj/210199.htm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