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歌声里涌楼台
来源:ATFX 发布时间:2022-08-28 14:42:37
方形池塘与戏台
榕荫大池西南岸
开轩一笑与来青阁
贾珺
1905年12月30日,台湾板桥的林家花园举办了一场游园会,两天后出版的报纸,描绘了当时的场景:
入内门之后,即在白花厅休憩所前,演唱梨园,以迎来宾。其次则于汲古书屋前高奏清曲,有禽鸟和鸣之趣。次到来青阁前,于管弦声里演唱女戏,众宾多集焉,其前犹有狮团一阵,为种种运动,各鸣其得意之武术,至数十次始休。
隔此一箭之地,则有所谓把戏焉,变化多端,足令观者神移,外此则左右宫商辄奏,南北皆备。别以小船二艘,放于彩莲池,使歌伎乘之,操《采莲曲》往来水面,不觉耳目为之一新。又于适宜场所,开设酒铺、茶果、烟草及等等模拟店,各店皆以妙龄少女殷勤周旋,真如山阴道上,一时应接不暇也……
林氏祖籍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先祖林平侯于清乾隆年间来台,开垦农田,并从事海运、盐业等业务,逐渐发家。其子五人,分别以“饮水本思源”五字为堂号,支分派衍,成为台湾显赫的富商家族。第三子林国华、第五子林国芳合号“林本源”,于咸丰三年(1853年)迁至板桥(今新北市板桥区),兴建拥有三进庭院的住宅,称“三落大厝(cuò)”。
林国华的次子林维源于同治元年(1862年)自厦门回台,接掌家族事务,后出任族长,约于光绪元年(1875年)前后开始在住宅旁修造园林,作为日常游憩、宴客的场所,这便是林家花园的由来。林维源在台湾开创实业、兴办团练、建设学校、周济贫民,不仅造福本地,还向清廷捐助巨额银两,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加封二品太常寺卿衔,出任帮办台湾垦务大臣。
林家的造园工程持续了十几年,直到光绪十九年(1893年)才算基本完成。次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虽然台湾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抗击日军,未久即宣告失败,林维源率全家避走厦门。
日本统治台湾的民政长官后藤新平深知林氏声望,曾亲自来厦门力劝其返回台湾,林维源坚决不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授予林维源侍郎官衔,当年6月16日,他在厦门病逝。
林家花园于1908年首次进行大修,并在此举办了台湾铁路的开通庆典。从1924年开始,林家发放免费参观券,邀请民众入园参观。1935年,林家花园进行第二次大修。1949年后,林家花园一度被大陆迁台的军政人员占用,有所损毁,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经过两次修缮,成为目前中国台湾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遗产。
林家花园的占地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园门设于西北角。入门后沿一条长长的甬道南行,左侧院墙之上可见楼台、假山起伏。甬道尽端是一座方亭,西南为汲古书屋,山墙窗户的栏杆做成竹子造型,与窗外的竹丛相映成趣。
汲古书屋东侧的小院为方鉴斋,内设一座方形池塘,池北为三间书斋南出一间抱厦,池南为一座水榭式的戏台,彼此相对,是昔日观赏戏乐的最佳场所。池西有曲桥与假山,掩映在榕树浓密的树荫之下,池东则是一条长廊,墙壁上镶嵌古代书画碑刻。
方鉴斋北侧的来青阁是一座两层五间的楼阁建筑,为林家招待亲友下榻的宾舍。此阁用名贵的楠木、樟木建造,室内安装有大玻璃镜,梁架彩画以红色为主,富丽堂皇,故有“红楼”之称。阁前建有一座小戏台,名为“开轩一笑”,是园中另一处重要的演剧场所。
来青阁北侧有一座建在陆地上的长桥,形如彩虹,又似一道弧形的墙壁,桥上设栏杆,内腹中空,藏着一条隐秘的走廊,与假山的石洞相通。中央开有拱门,南北门额分别为“横虹卧波”和“烟光晴岚”。桥北的香玉簃自成院落,是秋日赏菊的佳处。
由香玉簃向北,穿过一个跨院,就来到一个长方形的庭院,院中辟海棠形的水池,池中建了一座套方形平面的小榭,称“月波水榭”,屋顶平台以砖铺砌,有磴道可以登临。
月波水榭西侧的定静堂是园中的正堂,分为前后二厅,彼此之间以三道走廊串联,前庭宽敞,主人经常在此举办宴会。定静堂西南侧为观稼轩,又称“观稼楼”,旧时登楼可远望大片农田,农田皆为林氏所有。
定静堂西侧的榕荫大池为全园的高潮,池岸呈折线形,池中筑长堤、小桥,将水面分隔成大小两部,长堤间建云锦淙小亭,池上可以泛舟。榕荫大池周边的景致最为丰富,东岸钓鱼矶和西岸叠亭的平面都采用不规则的平行四边形,凸于水上。西、北两侧以灰泥塑造假山,兼有屏风隔墙之意,其山洞号称“仙人洞”。北岸另有一座三层砖砌小塔,实际上是烧字纸的炉子,称“敬字亭”。
林家花园的建筑都有其特定功能,或聚会开宴,或藏书读画,或栖居休憩,与此同时构成连贯的景观流线,既有封闭幽静的小院,又有相对开阔的水面,空间富于动态变化,耐人寻味。每逢游园盛会,园内会进行唱戏、舞狮、奏乐、杂耍等传统表演,并有类似清代御苑“买卖街”那样的临时店铺,竭尽欢乐。
林家与晚清常州籍高官盛宣怀有姻亲关系,故林维源曾造访盛氏拥有的苏州名园——留园。学术界认为,林家花园在建造过程中受到留园的影响:园中的榕荫大池与留园中央的水池在形状上略微近似,仙人洞和留园池中的小蓬莱均取仙境之意,且二园都在水池东、北两侧设置一系列庭院,定静堂、来青阁等院落大致与留园的五峰仙馆、鹤所相对应。留园中有一个“汲古得绠处”,与林家花园“汲古书屋”的题名均出自唐代韩愈所作《秋怀》的“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此外,林家花园大量采用的白粉墙以及各种形状的漏窗,也很有江南园林的风致。
不过就整体而言,林家花园仍是一座典型的闽台园林,道路大多取直,厅、楼、亭、榭、斋、轩等主要建筑均为闽南地区的常见式样,造型极为繁复,其中一些建筑故意采用套方、三角、花瓣和平行四边形平面,有猎奇的倾向。墙面多由红砖砌成,屋顶多铺红瓦,假山则用珊瑚礁和灰泥为材料,花木以榕树、茄苳、苦楝、樟树等台湾原生植物为主,均与江南园林大不相同。此外,由于林家与海外商户交往较多,眼界开阔,一些装饰手法也受到了近代洋风的浸染,如几何式铺地、宝瓶栏杆、玻璃镜等。
林家花园内的几乎所有景致都悬挂匾额,并且多处配有楹联,其典故均出自中国传统典籍,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方鉴斋取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之意,“开轩一笑”模仿福州一笑亭,取明代陈元珂“开轩面层峤”“见山始一笑”的诗意,“横虹卧波”出自唐代杜牧的“长桥卧波”“不霁何虹”之句。此园虽为商人宅园,却不乏文人风韵。
林家花园创建至今不过一百多年,却也见证了台湾不同的历史时期,铭刻诸多沧桑印记。现在这里作为古迹开放,平时很少有游人光顾,十分静谧,但绿荫笼罩下的亭台焕发出不甘寂寞的明艳光辉,人们似乎还能听到昔日的笙歌余音在其间袅袅回荡……
本文地址: https://www.atfxchn.cn/jjsj/209352.htm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