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间艺术登上“大雅之堂”
来源:ATFX 发布时间:2022-08-28 05:37:22
一幅幅图画中,盈满丰收的喜悦;一张张剪纸里,沉淀时光的风采。民间艺术,以其独有的生活韵致和烟火气息,成为我们代代传承的文化记忆。
8月26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潍坊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潍坊)民间艺术博览会,在潍坊市鲁台会展中心开幕。大量高质量的民间艺术作品在展会的平台上呈现出别样魅力,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同时也说明,拥有着创新性、时代性、思想性的民间艺术,一样可以登上“大雅之堂”。
记者李康宁李旭旭
为民间艺术搭建
高级展示平台
作为一项国家级的民间艺术盛会,之前民间艺术博览会已在潍坊成功举办五届。在挖掘传承民间艺术瑰宝、展示交流民间艺术创新成果、繁荣发展民间艺术市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以“山花烂漫新征程”为主题,努力推动民间文艺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会精心设置了“齐鲁风物”“硕果飘香”“纸艺传情”“潍水流韵”“画说民艺”“撷古锲今”六大板块,从不同维度上展现民间艺术的魅力。其中,“齐鲁风物——2022山东省民俗文化博览会”是第十五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该板块汇集了省内40余位民间艺术大师及潍坊市优秀民间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民间艺术精品。
“硕果飘香——‘喜迎二十大·讴歌新时代’全国农民画展”是山东省文联“喜迎二十大”系列文艺活动之一,展出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农民画100余幅。来自全国12个农民画代表性产地的农民画家,以饱满的热情创作了具有浓厚生活气息、乡土气息和富有时代感的作品。
“纸艺传情”板块展出100多幅剪纸作品,内容丰富、构图巧妙、做工精细、形象生动,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和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潍水流韵”板块展示潍坊市四批民间艺术大师的精品力作,彰显了潍坊市民间文艺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和精湛技艺。“画说民艺”板块展出的是潍坊民俗民艺主题油画作品,展示具有代表性的潍坊地域特色民俗民艺。“撷古锲今”板块展出全国18个国家级非遗年画产地自清代以来的代表性作品和潍坊市部分优秀年画作品。
潍坊市文联副主席邱兆锋表示,民间艺术博览会扎根潍坊,促进了老中青人才的交流,让从事民间艺术创作的年轻人有了与“山花奖”“泰山文艺奖”获得者交流的机会。同时,对潍坊知名度的提高,对潍坊民间艺术知名度的扩大都起到了推动作用。集中体现了“平台的价值”和“榜样的力量”。
切实推动
“高手在民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让“艺术走近大众、大众共享艺术”是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的宗旨。本次展览会所展示的民间艺术和工匠技能,本就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大众的,在自身秉赋中有着天然的“亲民性”。为其搭建平台集中展出,则是架起了一座可以与民众面对面交流的桥梁。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王映雪表示,只有把根扎在群众中,按照群众的需要发展,民间艺术才不会失去生长的土壤。
为了提升观众的体验感和亲近感,本届博览会还特别设立了现场制作展演、操作体验等内容和环节。组织四届“潍坊民间艺术大师”中的优秀代表在展会现场进行展演,与观众交流互动,展示匠心匠意,弘扬传统文化,让大家亲身感受到了“高手在民间”这句老话。
今年82岁的烙画匠人王全战,便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民间“高手”。上世纪80年代,他偶然间开始鼓捣起烙画,后来经过潜心学习研究,逐渐形成了注重质感、立体逼真的个人风格。如今他已经成为潍坊民间艺术大师、山东工艺美术大师,有了十余位手艺传人。“近几年来,国家对我们这些传统手艺人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从资金到荣誉上,都给了我很大的鼓舞。现在虽然年龄大了,还是有创作的想法,每天都闲不下来。”王全战笑称,自己感觉这两年眼睛都比之前好用了。
来自江苏的蔡梅英,是中国工艺最高奖“山花奖”的获得者。在本次民博会现场,她正在细心地绣着一头猛虎的形象。这张大概半米见方的作品,要花上一年时间才能彻底完工。蔡梅英说,苏绣的针法繁复多变,为了表现画面的气韵,常常需要极为精细的呈现。即使是对着样本绣,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蔡梅英认为,其实所谓“高手”未必都是光鲜的,美的只是作品,而不是自己。“做一位绣娘,首先就要熬得住寂寞,全心投入。”
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治喜介绍,民间艺术往往存在着小、散、弱的特点,经常会出现创作题材雷同、艺术突破乏力的问题。让传统手艺人提高,需要民博会这样的平台去彼此激发促进,也需要日常不断进行培养。比如,从去年起文联就组织了多次培训,邀请了天津大学马知遥教授等文化学者前来开讲座。“要想让本地民间有高手,必须不断请进高手来传授经验,才可能有更多提升。”
民艺发展
重在“跟上时代”
近年来,山东省文联结合文化“两创”、“山东手造”等政策要求,对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进行了精细指导和有力推动。本次展会上,就创新性地引入电商平台,在加强线下交流的同时,着眼“智慧民艺、产销对接”。借助网络探索各环节、全过程的可视化,努力拓展线上营销、线上消费。
在“艺猫定制”展区,一些借助民间艺术元素全新设计的“文创产品”,在一众传统工艺产品中显得有些“出圈”。工作人员孙晓雅介绍,他们的产品走的是较为时尚的路线,不拘泥于一般意义上的书画、剪纸作品。比如他们会将其融合在花瓶、灯罩等器物上,颇受年青一代的青睐。在她看来,虽然她本人不是手艺人,但同样有一份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尤其在当下,民间艺术要“火”,创意和营销都要跟得上。
她的理念,在本次博览会组织的“民间手工艺精品创作研讨会”上得到了共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吴元新,分享了他在“蓝印花布”项目上倾注心血的历程。他17岁进入当地的“蓝印花布厂”做学徒,5年后考上陶瓷学校学习美术专业。但他依然痴迷于内心那个美妙的“蓝白世界”,并将此后数十年光阴,全部投入蓝印花布的研究当中。他曾三次拿下“山花奖”,并成为中国民间传统印染行业中第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在研讨会上,吴元新向现场听众展示了很多他的创新案例。他的作品,小到一方围巾,大到数十米长的幔帐,都具备着传统的美感,又有时尚的味道,包括一些图案,已经成为脱离花布存在的视觉符号。吴元新说,韩美林大师曾经告诉他,自己在创新变化中并没有摆脱传统的东西,任何一种创新都是有根据的,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但是如何在传承中又有新的变化呢?我想只有不断学习,开拓眼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我们做的所有设计都不是搞艺术品,是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艺术眼光,决定着传承人的设计水平。无论有多忙,我都没有停下过学习和探索。”吴元新表示。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孙建军,是“山花奖”的资深评委。他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向大家解析了“民艺的振兴”这个主题。他认为,民艺体现了“手的创造性”,民艺的振兴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精辟深刻的见解,赢得了听众的高度认可。
本次展会现场还有诸城古琴表演等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展期将持续至8月30日。
本文地址: https://www.atfxchn.cn/jjsj/208925.htm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