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财经盘点:超宽松货币政策浪潮下的“危”与“机”
来源:ATFX 发布时间:2020-12-14 09:37:02
原标题:全球财经盘点 | 超宽松货币政策浪潮下的“危”与“机”
2020年,为了稳定经济,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央行实施了前所未有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但是大规模宽松政策带来的副作用和后遗症也不容小觑。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各国陷入水深火热。全球经济活动被迫中断,恐慌情绪引发市场大规模抛售,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动。
为了稳定经济,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央行实施了前所未有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50家央行降息或多次降息,全球超60%的经济体利率不到1%,部分地区和国家进入负利率。超低利率环境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支撑,保证了金融市场相对稳定,但是大规模宽松政策带来的副作用和后遗症也不容小觑。
全球央行“放水”
今年3月,新冠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恐慌情绪引发市场抛售,美股十天“熔断”四次,原油价格出现负值,传统避险资产黄金等也大幅下跌。
为了稳定市场,全球主要央行多措并举,开启超宽松货币浪潮,其中既包括直接利率调控和前瞻性指引,还有创新发展的一系列针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政策工具,如资产购买、央行向银行提供紧急信贷、针对不同金融机构分门别类提供流动性支持方案等。
美联储率先在3月连续两次紧急降息,将利率降至0-0.25%的超低水平,降息速度和幅度均超过市场预期,也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水平。随后美联储开启了无上限的量化宽松政策,同时重启次贷危机时的货币工具,向市场释放大量流动性。美联储还通过贴现窗口和定期贴现窗口等工具直接向银行提供短期信贷,以维持银行的流动性。8月,美联储宣布修改货币政策框架,将就业指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此外,将通胀考核更改为“平均通胀目标2%”,允许“一段时间内”物价涨幅超过2%,更加关注经济恢复的持续性和全面性,小幅提升对通胀的容忍度。
欧元区由于已经处于负利率状态,三大利率下行空间有限,所以欧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主要应对方案是扩大量化宽松,开展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3月,欧央行推出了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6月,扩大PEPP购买规模6000亿欧元至1.35万亿欧元,延长购债期限至2021年6月底。12月10日,将PEPP购买规模再增加5000亿欧元至1.85万亿欧元,并至少延长9个月至2022年3月底。第三轮TLTRO优惠利率将持续至2022年6月,此前为持续至2021年6月。
与欧央行类似,由于无法再度下调政策利率,日本央行也加大放宽货币政策力度,调整前瞻指引,允许无限量购债。日本央行不断扩大紧急抗疫注资计划,规模从75万亿日元增加到110万亿日元;上调交易所交易基金和日本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购买目标,将其将年度购买目标分别提升至12万亿日元和1800亿日元;无上限地提供充足的日元、外汇资金。
据彭博经济研究的数据,美联储、日本央行、欧洲央行与英国央行光是今年在量化宽松政策上就投入了5.6万亿美元。
新兴市场方面,俄罗斯央行、巴西央行以及印度央行等多次降息,采取有限的量化宽松政策,来应对疫情冲击。
与多数国家不同,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并不是那么扩张性的。中国监管层多次强调“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空间”,意味着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有限。
今年上半年,中国央行释放极度宽松的流动性支持,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1.75万亿元长期资金,两次下调MLF利率,1年期LPR随之在3个月内下调了30个基点,5年期LPR下调了15个基点。5月以来,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效果逐渐显现,经济恢复趋势逐渐明朗,总量宽松政策不再加码,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直达性政策工具开始得到重用。
维稳效果显著
超宽松货币政策给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为家庭和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避免了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强烈波动进而引发更大范围的经济动荡甚至危机。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赵雪情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看,面对疫情冲击,全球主要央行推行超宽松货币政策,反应迅速、力度超强,取得了必要的政策效果。
“一方面,平抑流动性困局,避免滑入新一轮金融危机。以美联储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央行吸取上轮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流动性干预和灌注,避免流动性系统问题引爆新一轮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与其他政策形成组合拳,发挥托底救助效用。在应对疫情冲击、纾解实体经济困局方面,货币政策更多是发挥协同支持作用,与公共卫生政策、财政政策形成组合拳。”赵雪情说。
瑞银资产管理资产配置基金经理罗迪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短期来看,量化宽松政策主要起到的作用是提供足够的流动性,稳定金融市场。3月份,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崩盘体现的就是流动性不足,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全球央行为市场提供大量流动性,才能出现后续全球金融市场反弹。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不光是QE,整个全球央行流动性支持在短期来讲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进入三季度,全球经济有序复苏,投资者风险偏好回升。全球股市重拾上升动力,多国股市创下历史新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更是在日前突破30000点高位,国际黄金价格此前一度突破2000美元/盎司。
11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53.9%,虽较10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但连续5个月保持在50%以上,表明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没有改变,只是增速有所波动。
中国作为今年全球唯一增长的经济体,目前经济社会已全面恢复发展,消费、投资、出口等经济指标全面向好。一、二、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分别为-6.8%、3.2%和4.9%,且仍在恢复中,预计四季度增速能回升到正常轨道的6%。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仍将深度衰退,但与6月预测相比衰退的程度有所缓和。
经合组织最新报告预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世界经济将萎缩4.2%,这一预期好于今年6月份和9月份的两次预测。报告认为,未来新冠疫苗的投入使用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加快恢复,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副作用与局限
尽管,IMF对各国史无前例的货币政策给予肯定,称这些政策“减缓了对全球经济的打击”,但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同时表示,“更多货币宽松已不太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利率水平始终维持在低位状态,欧洲央行以及日本央行实行负利率政策已有多年。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货币和财政当局在利率下限和债务上限的长期约束下超常规宽松,为稳定经济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极度透支了本已受限的政策空间。
“我们的计算表明,自美联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首次加息(2015年12月)以来,G20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加权政策利率最高分别仅上升0.73和0.92个百分点,但在2020年的全球降息潮后,截至10月底,其加权政策利率较之于五年前反而分别下降了0.14和1.87个百分点,且受到利率下限约束,发达经济体用非传统货币政策急剧扩张资产负债表,2020年前10个月,美、欧、日三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之和就从14.7万亿美元骤增至21.8万亿美元。”
赵雪情也认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深度捆绑。部分发达经济体深陷财政赤字货币化困局,将扭曲市场价格与资源配置,带来长期负面影响。
此外,赵雪情表示,疫情始终是经济运行的最大挑战,本轮冲击更多源于经济层面,而非金融层面。超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对冲一定的经济下行压力,但无法填补整个经济体系的损失,难以支撑经济金融从根本上走向复苏。长期无限量货币宽松还可能助推金融“通胀”。无限量流动性灌注,金融市场持续处于低利率乃至负利率环境,催生道德风险,鼓励冒险行为,助长金融资产价格泡沫。若有一天泡沫破灭,全球经济将由此遭受沉重的打击。
最后,程实表示,低利率、高赤字时代货币当局的“财政主导”倾向可能会助长通胀预期,但新冠疫情对供需的限制,对贫富差距和消费心理的改变也会负面冲击收入、偿债能力、边际消费倾向,叠加之下中长期的全球通胀前景将面临很大不确定性。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本文地址: https://www.atfxchn.cn/comments/93654.htm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