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2015年宏观经济及债市、汇市展望
来源:ATFX 发布时间:2014-12-31 09:36:14
观点摘要:
1)中国经济会继续放缓吗?
是的,大概率是这样,尽管出台了很多微刺激和稳增长的措施,且2015年政府托底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但内外交困的局面不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外需环境仍是阴多晴少,内需投资中基建占比上升,但资金来源受限,房地产只会出现温和企稳,唯一令人安慰的是,就业市场强劲仍会助力消费保持稳定。
2)新常态代表经济很差?
2015年中国经济仍会保持7%以上的增速,有硬着陆风险但不会发生,新常态下也需要新视角,过去在习惯了高速增长后,看到7%的增速似乎觉得很差,但实际上以新常态而言,7%是很强劲的增长,在未来10-20年的周期中,7%或许就是增长区间的上限,未来会逐步降速至6时代甚至5时代。
3)会继续降息吗?
我们的答案是会的,宽松周期已经开启,通胀在明年仍然不会构成问题,多数时间位于2%以下,预计2015年全年至少有两次降息和一次降准,较佳的降息窗口是2015年上半年,同时,我们认为降息的迫切性大过降准;资金面将维持中性,有利因素依然较多。
4)债券牛市已经结束了吗?
不,我们不这么认为,但最好赚钱的部分可能已经结束,如果说2014年是一份优质牛排的话,2015年可能就变成牛筋牛腱了,市场将在震荡中维持慢牛;投向债市的资金增量依然可期,收益率曲线将向牛陡演化;为了满足收益要求,评级下沉或成为趋势,而信用风险将进一步发展,这将成为利率债和高等级出现趋势性行情的潜在机会。
5)人民币会出现贬值?
在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背景下,确实存在贬值压力,但更有可能进入双向波动而非明显贬值,波动区间可能在6.0-6.35,以LIBOR为代表的海外融资价格将趋势性上升,而随着资金面的改善,境内远掉价格将冲高回落;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加大意味着企业面对的汇率风险大过以往,但也有利于避险、交易类市场的发展.
目录
一、中国宏观经济
1、海外环境:阴多晴少,美元走强
2、出口:弱势增长,难对GDP做出贡献
3、投资:基建托底老调重弹,但不可不弹
4、消费:就业市场的好消息仍在继续
5、通胀:前低后高,低位运行
6、新常态需要新视角
二、货币政策与资金面
1、货币政策:宽松周期继续,2015上半年是较佳的降息窗口
2、资金面中性向好
3、降息与定向宽松有望降低融资成本
三、市场与策略
1、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时代来临
2、美联储加息:影响主要集中在海外融资价格
3、远掉冲高回落,离、在岸仍会频繁波动
4、债券牛市仍在,然牛排变牛筋
5、资金需求看好,评级下沉或成趋势
6、信用风险加速分化,或是利率债趋势性机会的潜在来源
一、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经济在2014年腹背受敌,经济持续下行,“新常态”已经逐渐被市场所接受和认可,对于2015,内外交困的局面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经济增速将继续下滑,好在各方的预期也在逐渐降低。我们并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出现硬着陆,政府托底与改革的力度正不断加大,虽然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至少可以在新常态中保持一份平常心。
1、海外环境:阴多晴少,美元走强
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面临的海外环境阴多晴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经济下滑的压力。
2014年,全球经济分化进一步加剧,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笑傲全球,4季度GDP增速创下了十一年新高,美联储也于10月结束了持续6年的QE进程;而欧洲经济继续在底部徘徊,日本尽管推出了规模空前的刺激计划,但经济回暖昙花一现;下半年后,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货币出现较大幅度贬值。
展望2015年,我们预计美国风景独好的局面仍将继续,欧日等其他经济体将会继续缓慢复苏。美国之所以能摆脱其他经济体的负面影响,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外贸依存度较低,出口依存度仅有13%,低于多数发达经济体,这使得美国能够更专注于国内市场而不必受海外市场的影响,同时,美国不断好转的就业市场,也令消费部门获得回暖的驱动力。
在经济分化的局面下,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分道扬镳,美国已经结束了QE,并有较大可能于2015年年中启动加息周期,而欧洲和日本仍行进在宽松政策的大路上,且货币政策有可能进一步宽松,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新兴市场,也面临着放松货币政策的压力。
货币政策的差异,直接导致美元与其他货币之间实际利差的持续拉宽,美元愈来愈享有利差优势,在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均领先的条件下,美元有望迎来布雷顿森立体系解体以来的第三轮大牛市。
我们预计未来2-3年,美元有望升值20-30%,这将带来多重影响:1)非美货币将出现普遍且持续的贬值压力;2)新兴市场国家面临资金外流风险,加剧爆发局部金融危机的可能;3)美元走强将加剧商品价格弱势,拉低全球通胀水平,中国通胀环境也将因此受到影响,有利于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和债券市场利率下行。
2、出口:弱势增长,难对GDP做出贡献
201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出口数据出现明显反弹,月度贸易顺差屡创新高,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所上升。
但是,我们发现目前的外贸数据,特别是出口数据与实际环境有所背离,一是海外市场除美国外,其他经济体复苏缓慢,需求难见强劲增长,新兴市场仍面临下行压力,出口数据高增显得不太合理;二是与具有外贸晴雨表作用的广交会数据背离,自2011年以来,广交会无论到会客商还是成交金额,都呈下滑势头,广交会数据不支持外贸的加速增长。
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基于跨境套利的虚假贸易推高了外贸数据,这使得进出口数据以及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都被夸大。当然,虚假贸易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推高了外贸数据,很难衡量。
对于2015年的进出口形势,我们认为仍会延续弱增长的态势,高增局面恐难出现,原因包括:1)外需市场增长力度有限,拉动不足;2)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大幅攀升,压制出口表现;3)人民币波动幅度加大后,套利业务风险上升,抑制企业续做套利业务的动力,其对外贸数据的夸大将有所减少;4)大宗商品价格下滑拉低进口金额。
总体而言,2015年净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仍偏于负面,且这种变化将是趋势性的,在中国制造业占全球份额已经超过美国的情况下,中国份额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日益加大。
3、投资:基建托底老调重弹,但不可不弹
2014年中国经济持续放缓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投资增速的不断回落,总体投资增速已经降至14年的新低,制造业投资已经降至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点,地产投资持续下滑,就连以往逆周期托底的基建投资,也节节下滑。
“调结构、促改革”是未来中国经济的必然方向,但如果投资不稳,那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便无从落实,经济的过快回落也不利于为改革营造适宜的空间,因此,加大投资力度稳增长,将会是2015年政府施政的重点,这从发改委年末密集批复项目中已见端倪。
由于产能过剩与地产低迷仍在持续,预计制造业投资在2015年难见明显起色,且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将加剧上游工业部门的困境。
基建投资将是2015年稳投资的关键所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要有力度”,我们理解“有力度”的财政政策就是要加大政府对基建的托底力度,因此,基建投资有望触底反弹,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市政基建、保障房等投资开工都有望上升。
但确保基建投资托底,仍面临资金来源的问题,考虑到中央已经大幅收紧了地方政府的融资权限,未来地方政府通过负债扩张加大基建力度的空间有限,融资职能必然向中央政府集中,因此2015年中央政府赤字率将会上升,或会调整至2.5%,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力度预计也将显著加大,全年有望超过35000亿元。
对于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虽然理论上可以加大融资规模以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但在新一轮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调整中,事权上收中央的目标很明确,且地方发债额度由中央控制,因此至少在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弊大于利之前,中央不会允许地方政府债务继续大规模膨胀,地方发债规模更多是对贷款的替代,可能不会对供给端带来特别大的压力。
当然,地方政府依然可以通过PPP模式来吸引社会资金介入,但目前对于公益性项目的认定尚不清晰,对城投债的分割仍存在争议,PPP模式的推广力度能否达到预期仍有待观察。
房地产是未来一年投资中最有可能进一步带来下行风险的版块,近期中央政策中并未过多提及刺激地产,似乎有意让市场规律主导地产行业,这符合十八大以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提法。
自9月末限贷政策放松后,地产销售端出现回暖,但销售回暖尚未传导至投资端,投资与购地数据继续下滑。
库存压力是造成房地产投资继续下滑的重要原因,目前地产库存处于10年来的高位(一线外城市库存压力较为突出),以及资金风险偏好,融资难度加大,也限制了地产商开工意愿,若楼市销售回暖势头能够持续,预计到明年2、3季度,库存压力将有所减轻,地产投资或重新启动。
不过,考虑到中国城镇化进程,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即使地产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也很难复制前两轮的景气程度,地产回暖及投资重启可能将是温和的,这种弱回暖能否有效对冲总体投资的下滑,犹未可知。
因此,偏乐观的预期是,若地产投资强劲重启,2015年年中宏观经济有望企稳;偏悲观的预期是,地产投资弱势重启,无法对冲总体经济下行压力,但可以避免硬着陆风险。我们更偏向后者的预期。
4、消费:就业市场的好消息仍在继续
尽管消费增速也在放缓,但在三架马车中,消费表现出最强的韧性,预计2015年消费将会继续发挥稳定器的作用,而在投资下滑的过程中,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可能进一步上升。
可从三个因素判断消费的表现:
1)地产销售端的回暖程度,将决定与地产有关的消费版块表现,如装潢装修、家具家电等,这一因素的不确定性较大;
2)反腐高压将继续施压餐饮、奢侈品消费等领域,拉低总体消费的表现,但由于基数效应,数字最难看的阶段可能已近尾声;
3)密切关注经济下行是否会对就业市场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居民收入,拉低消费意愿。
值得庆幸的好消息是,由于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以及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大,迄今为止就业市场和劳动力价格尚未受到经济下滑的明显冲击,我们估计,只要经济不出现硬着陆,劳动力市场的景气局面就会继续,这有望推动劳动力价格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从而有利于总体消费的稳定。
5、通胀:前低后高,低位运行
2014年下半年通胀水平持续偏低,这给宽松的货币政策营造了空间,展望2015年,在产能过剩与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双重压力下,预计通胀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会对宽松政策造成掣肘,而货币供给难见抬头,将会从根本上对通胀构成压制。
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下跌,这其实更多反映了全球需求偏弱的现状,大宗商品弱势格局料至少持续至2015年上半年,对中国而言,这会减轻输入性通胀的压力,拉低总通胀水平,但可能会对PPI造成进一步下行压力,恶化上游工业部门盈利。不过,若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反弹,则所带来的价格上行效应也会显现。
猪肉价格在2014年持续偏低,尽管能繁母猪存栏数持续下滑,但猪肉价格不升反跌,目前亦未表现出明显的上涨迹象。在猪肉价格继续偏低的局面下,能繁母猪存栏数预计会继续下降,但价格归根结底仍受制于供给与需求,在供给不断减少后,猪肉价格在2015年面临上行压力,预计猪价将结束低位徘徊,步入上行通道,但具体涨幅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但总体将对食品价格带来推高作用。
货币仍然是国内通胀的决定性因素,而从货币供给来看,预计2015年全年M2目标仍会控制在12-13%,货币投放的力度仍将较为温和,货币流通速度难见显著抬高,因此货币供给对通胀的影响将较为中性。
综合来看,2015年CPI的翘尾因素显著降低,新涨价因素受到猪肉价格和大宗商品触底影响,有一定上行空间,但存在不确定性,总体CPI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特征,低点出现于2季末3季初,之后逐月走高,多数时间位于2%以下,全年CPI或落在1.7%,弱于2014年的表现。
6、新常态需要新视角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2015年中国经济仍会保持7%以上的增速,有硬着陆风险但不会发生,政府将在稳增长的托底政策与改革的赛跑心态间寻找平衡,这种平衡木游戏需要极高的技巧。
而对市场来说,新常态下也需要新视角,过去在习惯了8、9%甚至双位数的增长后,看到7%的增速似乎觉得经济很差,但实际上以新常态而言,7%是很强劲的增长,在未来10-20年的周期中回头来看的话,7%或许就是增长区间的上限,未来会逐步降速至6时代甚至5时代。以中国居全球第二的经济规模而言,5-7%的经济增速已经着实不低,美国在克林顿“新经济”繁荣期中,年均增速也不过4%。决策层目前所要做的,并不是要把经济再拉回8、9%的时代,而是通过政策的调整,尽量熨平经济换挡期中的阵痛,以尽量小的代价力保平稳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因此,以历史的框架而言,经济增速在未来判断经济好坏中的权重必然会下降,我们需要新的替代指标来判断形势,或许是企业盈利,或许是信用风险,或许是就业市场与收入增长。无论如何,市场会逐渐找到新视角来观察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这只是时间问题。
二、货币政策与资金面
1、货币政策:宽松周期继续,2015上半年是较佳的降息窗口
预计在前述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但通胀环境还有所降低的环境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得以进一步推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这是一个全新的提法,究竟什么是松紧适度?我们认为从2014年央行逐渐从数量型宽松转向价格型宽松的变化来看,或许意味着此前的货币政策偏紧,未来需要偏松。
11月21日央行的降息,标志着政策已经转向全面宽松,货币政策正在开始回归其本质,即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化来执行相匹配的政策,货币政策将更加与经济形势相贴合。
预计2015年全年至少有两次降息和一次降准,考虑到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潜在影响,较佳的降息窗口是2015年上半年,如果经济形势差于预期且融资成本下降不明显,那么降息次数可能会更多,同时,我们认为降息的迫切性大过降准,特别是非银同业存款有可能不缴准的话,中短期降准的压力其实不是特别大。
2、资金面中性向好
外汇占款超预期大幅下滑已是事实,截至11月仅有8970亿元,较2013年同期减少1.6万亿元之多,成为2014年流动性由松转紧的重要原因之一。
外汇占款的剧烈收缩来自于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因素可能包括:1)人民币汇率预期强烈逆转,企业客盘结汇量显著下降,同时央行逐步退出常态化干预后,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大幅减少;2)对外投资大幅增加,购汇规模较大。
我们认为,这两项因素的变化将会是趋势性的,即使人民币在2015年出现反弹,带来结汇量的回升,但要想使得外汇占款回到2013年的规模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由外汇占款减少所带来的流动性压力,仍会贯穿2015年全年,外部流动性的补充不可期待。
暂时而言,我们还毋须特别担忧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带来的冲击,也许联储加息会导致部分资金流出,但资本管制以及人民币利率依然有比较优势,使得资金出逃的冲击可能仅是局部的,而非全局性的。
为了应对基础货币投放缺口造成的紧张,央行创设了多个新型工具,如SLO、SLF、MLF等,这些工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紧张。在运用上述工具的同时,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层面则相当谨慎,即使在年末资金紧张时,亦未重启逆回购投放流动性。
另一个对应外汇占款下滑的办法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但从实践来看,央行的态度亦是极谨慎的,至少短期而言,央行倾向于认为阶段性的流动性压力是可以克服的。对于降准,担忧可能来自两方面,一是降准并不能促使银行放贷,二是降准可能会助长股市疯涨势头。
不过,在外汇占款趋势性减少的背景下,假如货币流通速度无法得到提高,仅仅通过频繁的货币工具操作,恐怕无法从根本上缓解流动性压力问题,那么通过降准来释放流动性可能也只是时间问题。特别是如果非银同业存款在某一时刻启动缴准,可视为对资金面的重大冲击,届时必须降准进行对冲。
股市在4季度的疯狂表现以及天量IPO冻结,亦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股市的涨跌已经成为流动性的短期驱动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当股市出现大幅回调,或者本轮涨势告一段落时,流动性将会回到银行间市场,反之会起到抽水作用。
总体而言,在央行谨慎降准但继续动用新型货币工具的环境下,2015年的资金面可能会延续2014年下半年的中性格局,回购利率中枢不会太低也不会太高,汇率与股市的变化可能对资金面带来频繁扰动,但在政策总体宽松格局下,对流动性有利的因素仍然较多。
3、降息与定向宽松有望降低融资成本
我们认为贷款利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包括:
对融资的刚性需求。进入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后,既有债务的滚动需求巨大,另一方面,包括政府平台、房地产等对利率敏感度低的融资主体,贷款需求大且能承受较高利率;同时,对影子银行的严厉监管政策,加剧了表内资源的稀缺性,在此情景下,贷款利率易上难下;
客户资质下降,风险溢价上升。在宏观经济下行周期中,企业经营情况恶化,债务压力趋紧,使得企业信用状况在不断下滑,银行必然会要求较高的风险溢价以进行补偿,同时,近期部分地区信用事件呈现集中爆发的苗头,如钢贸、塑料等行业,以往能够对企业评级加分的联保互保等手段,反而呈现出多米诺骨牌效应,加大了局部地区银行抽贷冲动,造成区域性的贷款定价上升;
银行不良上升。从已公布的银行季报来看,银行体系不良率呈现趋势性上升,未来不良暴露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将导致银行进行更大规模的计提,而处于白热化竞争中的银行,为了保持利润增长,必然会要求新投放贷款进行较高的定价,以弥补计提损失,也即只有提高贷款定价才能保证利润;
货币、票据、债券市场利率传导到贷款利率较为缓慢。虽然货币、票据和债券市场利率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行,但其传导到贷款利率的机制并不顺畅,因此对贷款的影响较为缓慢。
对于如何降低贷款利率,以下几条解决路径或可供选择:
路径一:缓慢的去杠杆以缓解对融资的刚性需求
这是一个直接有效的思路,当对融资的需求不再强烈时,贷款利率自然会下降。但任何激烈的去杠杆都意味着休克疗法,过于粗暴的手段将会使经济出现剧烈波动,类似于2008年发生在美国的情景,这显然是决策层不希望看到的。
因此,缓慢的去杠杆才是值得考虑的。对于地方政府举债规模与形式的严格限定,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未来地方政府只能依靠发债融资,这意味着政府平台将撤出贷款需求端,会有效降低对贷款的刚性争夺。
因此,随着地方平台转型的推进,我们认为这将是2015年及以后贷款利率下行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但效果将是缓释的,最终传导到贷款利率上需要较长时间。
路径二:剥离银行不良,降低银行定价压力
可以考虑通过已有的资产管理公司,或者设立新的由国家注资的面向小微企业不良的基金,通过剥离不良来降低银行发放贷款时的定价压力。但很显然,这种做法存在道德风险,将鼓励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并会使得多年来银行体系市场化改革的成果付诸东流。我们认为,只有在不良大规模爆发,处于系统性风险边缘时的特殊时期,才能考虑这一手段。
路径三:定向宽松+降息
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基准利率的变动仍能发挥较大影响,对于存量和新增债务,能够有效降低成本,缓解企业的财务压力,且降息能够发出强烈的政策信号,影响面大,可以撬动全社会资金成本定价,速度快,效果佳,特别是降低存款利率,能够有效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减轻贷款定价压力。
对于有人担心降息对落后产能形成保护,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无论是去杠杆还是淘汰落后产能,都要循序渐进,在经济运行的可接受范围内进行,要瘦身而不是要饿死,休克疗法要不得。
对于明年的信贷与融资形势,考虑到央行大概率将调高合意贷款规模,预计明年投放额度不会少于10万亿元,社会融资总量可能会达到14-15万亿元。
三、市场与策略
1、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时代来临
人民币汇率在年底的剧烈波动,让市场倒吸一口凉气,但正如我们在此前评论中指出的,我们坚持认为这并不代表汇率政策的重大变化,而是与1季度扩大浮动区间的政策一脉相承,即“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扩大汇率双向浮动区间”。
短期而言,我们不认为决策层做好了让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准备:1)在屡创新高的贸易顺差压力下,人民币大幅贬值的条件不成熟;2)中国的出口依存度正在下降,同时中国制造占全球的份额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此时选择依靠贬值来刺激出口的可能性不大;3)随着“一路一带”战略的推出,对外输出过剩产能与跨国信贷是必然的选择,需要稳定的汇率环境。
当然,由于人民币兑美元弹性不足,导致在美元走强的背景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出现大幅升值,这客观上对人民币形成贬值对冲压力,要求人民币加大兑美元的弹性。
因此,人民币汇率在2015年大体上将进入双向浮动,短期波动区间或在6.05-6.26,中期波动区间可能扩大至6.00-6.35,同时市场因素在定价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当美元走强时,人民币倾向于短期贬值,当美元回调时,人民币倾向于阶段性升值。
但这不代表央行会彻底退出干预,除了用中间价继续发出信号外,央行一定会在市况极端波动时入场干预,这保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可控。
对企业而言,过去闭着眼睛操作的单边升值时代已经结束,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已经大幅上升,盯市、选择产品、选择时机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2、美联储:影响主要集中在海外融资价格
美联储启动加息周期对中国的影响将会是间接和有限的,做为国内的实体经济可能感受不会太明显,我们判断届时其影响主要集中在海外融资价格,即美元LIBOR与美债利率,对贸易类企业与海外融资企业影响较大。
美元LIBOR是企业进行海外融资的价格基准,通常LIBOR追随美联储的基准利率进行浮动,且会提前1-2个月对基准利率做出反应,因此,预计至明年2、3季度,LIBOR将会出现趋势性上行,至明年年底,3个月LIBOR可能会上行25-50个BP,2016年可能再上行75个BP。
美国国债收益率未来也将出现趋势性上行,这将对在海外发行美元债的企业带来成本上升的影响,在境内融资成本下降的趋势下,或许有部分企业会转回境内进行融资,但受到额度限制和评级制约的公司,可能仍会选择在海外发行美元债券。
3、远掉将冲高回落,离、在岸仍会频繁波动
人民币远期价格在3月份后经历了持续大幅拉升,这并非完全由贬值预期推动,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境内本外币利差变化的影响。
随着企业结汇量的减少,银行体系中的美元存款大幅增长,美元利率不断下滑,较低的美元利率需要通过远期价格升水进行补偿,直接驱动了远期升水的扩大,而在4季度后,随着人民币资金利率的上行,本外币利差进一步扩大,推动1年远期升至超过1700点。
预计在宽松政策的主导下,资金利率必然从4季度较紧的状态中放松,这会使得美元远期升水逐步回落,掉期点未来大概率冲高回落。
离岸汇率呈现出围绕在岸汇率波动,但波动性更高且更有预测性的特点,预计随着2015年人民币在岸汇率波动性的加大,离岸汇率的波动性将会更高,这意味着对跨境交易类操作提供了更多机会。
4、债券牛市仍在,然牛排变牛筋
结合前述我们对宏观经济继续下行和货币政策继续放松的判断,大的宏观形势决定了债券市场的牛市基调仍会继续,不能轻言牛转熊。不过,在经历了收益率大幅下行和对政策的热切预期后,牛市中最好赚钱的部分可能已经结束,如果说2014年端上来的是一份优质牛排的话,那么2015年可能就会变成牛筋牛腱,需要小火慢炖,不可操之过急。
我们认为,除非出现经济超预期下滑、政策超预期宽松或者信用超预期恶化的情况,否则债市不大可能再复制趋势性的行情,更有可能会进入震荡市,各券种的收益率会在反复拉锯中逐渐下行。
而收益率曲线也将从目前的牛平向牛陡演化,一是面对震荡行情的不确定性,资金可能会更青睐短期品种;二是随着资金面从年末季节性紧张中好转,机构通过出售短券补充流动性的行为也将结束。
5、资金需求看好,评级下沉或成趋势
尽管年末股市大涨对债市资金起到了抽水作用,部分债基规模锐减,但总体而言,2015年债市资金或仍然较为充沛:
1)利率市场化继续发展,银行理财规模料仍会以较快速度增长,配置债券的需求仍然强烈;
2)基金对债券的配置、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仍会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
3)面对信用风险持续高企,银行风险偏好持续下降,或倾向于将更多资金投向债券和货币市场;
在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继续保持高位的同时,低等级信用债可能会受到青睐,利率债、城投和高等级收益率已经大幅下行,票息吸引力已经显著下降,出于收益目的,资金、特别是理财资金可能会逐渐倾向从低等级中寻找相对安全的券种,评级下沉或成为趋势。
6、信用风险加速分化,或是利率债趋势性机会的潜在来源
市场原本预期2014年会成为债券违约元年,在公募市场上,违约风险一直不断,但似乎最后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2015年低评级信用债到期量来观察,3、4月份到期量最大,再融资压力也最大,有可能会成为“踩雷”的风险窗口。
从我们对长三角、珠三角和沿海地区的草根调研来看,实体经济的信用风险呈大幅上升和向外蔓延的势头,这已经引起了决策层的关注,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债务风险提出的指导意见是“按照严控增量、区别对待、分类施策、逐步化解的原则,有序加以化解”,即风险需要有序化解,而不追求一味暴露,似乎意味着刚性兑付的环境仍然存在,这可能会缓解低评级信用债的发行环境。
但同时,在经济趋势趋弱的背景下,实体信用风险上升的势头能否成功得到遏制,犹未可知,一旦发生实质性违约事件,避险心理将会促使机构抛售低评级债券,进一步推高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并可能形成一波趋势。
如果说已经处在高位的利率债和高等级能够在2015年再次出现一波趋势性行情的话,信用风险的超预期恶化或许将提供潜在机会。
本文地址: https://www.atfxchn.cn/bank/18014.htm ,转载请注明出处。